2小时34分零4秒!这是69岁的邹先生(化名)在湖州半程马拉松冲过终点线的成绩。
对许多跑者而言,这样的成绩或许并不起眼,但对邹先生来说,这却象征着一次生命的“重生”。他,是一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2018年,62岁的邹先生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被确诊患有多发性骨髓瘤;如今,他不仅跑完了半程马拉松,更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极限的超越。
“他的生活质量比我都高。”邹先生的主治医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路瑾教授笑着说道。看到邹先生如今的状态,她由衷地感到欣慰。
每当遇到像邹先生这样恢复良好的肿瘤患者,人们总会好奇:他究竟做对了什么?有人归功于他顽强的毅力,也有人认为他足够幸运。然而最关键的因素,其实在于他正确的就医选择,以及始终“听医生的话”。从确诊、治疗到康复,邹先生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新药与创新疗法,也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带来了质的飞跃,让更多患者有机会突破“绝症”的桎梏。
确诊及时,少走弯路
故事的起点,要回溯到2018年下半年。当时邹先生因胃部不适,在当地医院检查后被建议做胃镜。由于女儿在北京工作,他辗转来京就诊。在全面检查中,医生发现他的肾脏可能存在异常。随后,邹先生前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科进一步就诊——正是这次就诊,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医生在检查后提示,他可能患有多发性骨髓瘤,建议住院完善相关检查。
“当时我整个人都懵了,”邹先生坦言,在查阅资料看到这个病“生存期仅2—3年”的信息后,他一度陷入崩溃。但冷静下来后,他和女儿一起检索权威医疗资源,最终锁定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并挂上了路瑾教授的门诊。
从最初在贵州检查到最终确诊,整个过程仅用了两个月左右。邹先生无疑是幸运的,由于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他少走了很多弯路。
路瑾教授指出:“相比很多病友花费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明确诊断,邹先生的及时就医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关键时间。”她进一步解释道,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表现为骨痛、肾功能异常、贫血等非特异性症状,极易被误诊为骨科或肾脏疾病。
她提醒公众:“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泡沫尿、骨痛、反复感染或贫血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血常规、肾功能、血清蛋白电泳等相关检查,以免延误诊治。早确诊、早干预,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核心前提。”
信任医生,走稳治疗每一步
“骨头受损不重,应尽快启动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方案。”路瑾教授在全面评估后,为邹先生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尽管治疗过程充满艰辛,但他始终严格遵从医嘱,积极配合。
邹先生回忆,路瑾教授常常鼓励他:“现在治疗药物越来越多,不用过度担心,关键是要配合医生。”这句话成了他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他从未动摇对医生的信任。
移植手术后,邹先生进入了维持治疗阶段,生活节奏也逐渐回归正常。然而治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他在服用药后出现不适,相关指标也出现波动。路瑾教授通过定期随访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果断建议停药。
另一次更为惊险的危机,发生在治疗期间。邹先生突然出现全血细胞下降。“我们通过及时随访发现指标异常,立即安排骨髓穿刺,确诊是药物诱发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倾向,这相当于出现了第二肿瘤的风险。”路瑾教授回忆道。
这两次异常情况都是在定期随访中被及时发现,充分说明了“听医生的话”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性。路瑾教授强调:“很多患者病情好转后就中断随访,这是非常危险的。多发性骨髓瘤作为一种目前尚不可治愈但可长期控制的恶性肿瘤,需要医生通过定期复查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才能实现长期高质量生存。”
她进一步科普道:“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取得了质的飞跃。随着更多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的出现,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缓解深度和生存期。像邹先生这样达到深度缓解后,通过科学管理和规律随访,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甚至参与马拉松这类高强度运动。在专家指导下的精准治疗与全程管理,是患者迈向‘功能性治愈’的核心保障。”
生命不止,奔跑不息
从最初跑500米就气喘吁吁,到如今完成半马;从得知“生存期仅2—3年”时的绝望,到确诊七年后依然活力满满。邹先生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生命逆袭,更为所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传递出希望的信息:及时确诊是前提,规范治疗是核心,良好心态则是重要保障。
图说 / 邹先生在海边跑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发性骨髓瘤已逐渐从“绝症”转变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疾病。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像邹先生一样,回归正常生活,甚至实现那些曾经不敢想象的人生目标。
如今,邹先生的生活充实而规律:每天投入2—3小时进行锻炼,内容包括跑步、拉伸和力量训练;每周阅读25—40小时,在“微信读书”上的累计时长已接近一万小时。“把时间用在对当下和未来有益的事上,就没有多余的心思去纠结自己是个病人了,”他坦言,心态的转变不仅提升了自身免疫力,也让他更好地配合了治疗。
“很多病友确诊后不久就离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度恐惧导致失眠、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从而加速了病情恶化。其实,心态是最好的‘特效药’。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方式,无论是运动、读书还是唱歌,都能为治疗加分。”邹先生结合自身经验分享道。
如今,邹先生的跑马计划仍在继续——11月23日的海南东方半程马拉松已在向他招手。“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跑下去。”他微笑着说。
或许我们无法预知生命的长度,但它的宽度与深度,却可以由自己来定义。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而言,这场与病魔的赛跑,无关速度,只关乎坚持。每一次不放弃的努力,都在书写属于生命的奇迹。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来源: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