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6244|回复: 0

出身背景很好,公关的手腕更好,她是社交奇人,解决难题特别有办法

[复制链接]

出身背景很好,公关的手腕更好,她是社交奇人,解决难题特别有办法

发表于 2024-11-3 19:54:26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6244 0 查看全部




“斡旋”这个词比较神秘,常常与大人物大事件连在一起。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最能斡旋这个乱局的,后世几乎都认为非诸葛亮莫属。

但即使是诸葛亮,在刘备三国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其好友崔州平依然说:“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

一句话,难啊。所以劝诸葛亮别趟那个浑水了。

但就连诸葛亮都不易斡旋的破事,有一位叫刘嫖的美女,却将乾坤大事斡旋于鼓掌之间,该决断的决断,该调停的调停,该传话的传话,多悬疑多艰难多纷杂的世事,都可以在她的手里消弭无踪。

当然了,能斡旋万方的刘嫖,占有别人无法比拟的政治经济资源 —— 她是汉朝皇帝汉文帝和窦皇后的女儿,汉景帝的姐姐,汉武帝的姑姑,俗称大长公主。

刘嫖的事迹,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写在《史记 · 韩长孺列传》中。

11.jpg


刘嫖干的第一件大事,是把自己的女儿扶上皇后之位。

说起来可笑,国家大事有时就像小娃娃过家家,玩着玩着就翻脸了,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汉景帝有个宠妃栗姬,为何宠怎么宠的司马迁没说,但从一件事中倒可看出栗姬受宠的程度。

有次两人温存之后,汉景帝对栗姬说,亲爱的,你看我这身体不争气,也不知能活到哪一天。看在咱俩相亲相爱的情分上,希望我百年之后,你能好好地看顾我其他的妃子和皇子们哦。

你猜栗姬怎么着?是赶忙在枕头边叩头接旨吗?才不,她鼻孔里哼一声,表示听见皇上的托付了。

当然了,栗姬有资本骄傲,这时候她的儿子刘荣,已经被立为太子了。

栗姬.jpg


刘嫖被皇爸爸指婚,嫁给了世系列侯堂邑侯陈午为妻,生了三个孩子,小女儿阿娇是她的心头喜。

眼看着阿娇一天天长大,刘嫖心说,可不能让女儿像自己一样嫁个一般般的侯爵,一定要让女儿掌管后宫,母仪天下。一定,必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想让自己的女儿当皇后,刘嫖知道,必须让太子的妈妈栗姬点头才行。

为了女儿,刘嫖也是拼了,放下身段和栗姬套近乎。

但这时候的栗姬,已经被宠爱冲昏了头脑,根本不通过大长公主请求加她为微信好友的申请。

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冷落,刘嫖决定重启炉灶另开张。

她当机立断,把橄榄枝伸向了王娡 —— 汉景帝的另一个妃子,生了儿子,但宠爱程度不及栗姬。

一天,刘嫖把王娡的儿子刘彻抱在膝头,说哎呀,这孩子长得实在是太好了,像妈妈一样好看,像爸爸一样聪明。

然后又指着自己的女儿对刘彻说,宝贝儿,给你娶个媳妇儿好不好?

刘彻应声作答:好,我用金子盖个房子,让阿娇姐姐住。

这就是“金屋藏娇”的来历了。

然后,刘嫖利用进宫看妈妈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和皇弟弟汉景帝唠嗑,有意无意地夸赞刘彻如此好如彼好。

夸着夸着,就把刘彻夸成了太子。

栗姬的儿子栗太子嘛,当然是废了。

然后,刘彻登基为帝,就是伟大的汉武帝。

刘嫖的女儿,顺利当上汉武帝的皇后(因为太嚣张,后来被废了)。

陈皇后2.jpg


大汉的诸侯们,有的是刘家宗亲,有的是大汉功臣,都是能和皇帝说得上话的人。

尽管如此,按规定,不经允许,诸侯们也不能随随便便进京。

有事要请示汇报怎么办呢?

派使者。

但使者也很难见到皇上,要打报告请求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安排才行。

假如见不到皇上,那么,见到一言九鼎的皇太后也好啊。

但是,住在深宫的皇太后,是那么容易见到的吗?

哎呀,皇上和皇太后都见不到,真是急死人了,要是有人穿针引线就好了。

也不知是哪个聪明智慧的家伙开的头,反正大家发现,无论是帮助安排和皇太后、皇上见面,还是给皇太后和皇上递话,有一个人比谁的本事都大,这个人就是皇太后的女儿,汉景帝的姐姐,汉武帝的姑姑,也是汉武帝的丈母娘的大长公主。

甚至诸侯亲自进京办事,也要走大长公主的路子。

大长公主作为窦太后跟前最能说得上话的人,汉文帝驾崩之后,汉景帝都要让她三分。因为经常陪妈妈唠嗑的,是刘嫖。妈妈要是不高兴的话,他这个儿子是要被责罚的,而太后的贴心小棉袄刘嫖,则可以让太后转怒为喜。

太后有什么想法,只要直接说给汉景帝,或者把话传给汉景帝,问题不就解决了嘛。

33.jpg


有段时间,到处盛传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不规矩,说这家伙无论是到京城述职,还是在封国主政,出警入跸,威仪赫赫,狂的没边,没准儿想当皇太弟呢。

刘武虽然不及哥哥的智商高,但先皇和皇太后的嫡亲儿子,沐浴皇权长大的诸侯王,岂能不知这种谣传的杀伤力?

于是,刘武派得力干将韩安国进京说明情况。

韩安国进京后,没有先到有关部门报到侯旨,而是先到大长公主刘嫖的府上请安。

一个大男人的,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说为啥梁孝王那么孝顺,那么忠诚,而太后竟然一点都没发现呢?七国造反的时候,梁王随时随地都有性命之忧,但那时候的梁王,一点都没为自己的性命担忧,而是想着诸侯都在捣乱,太后和皇上在京担惊受怕,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只要一提起来,每次都是痛哭流涕的。这次臣下进京,梁王跪送我们好远。这是一份期待和敬仰的忠心啊。幸好叛乱平定了,但叛贼能灭,梁王的功劳大大的……太后和皇上恩宠梁王,赏赐多一点,偶尔超标准享受一下,不也是彰显太后和皇上的恩典吗?

韩安国边说边哭,哭了又说,说了又哭。

韩.jpg

大长公主也被哭得心里酸酸的,擤了一把鼻涕,立马坐车进宫。

进宫之后,司马迁接着说: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悉见梁使,厚赐之。其后梁王益亲欢。

天大的误会,都在母子、兄弟亲情中烟消云散了。


激情燃烧的岁月,总是过的很快。

公元前129年,长公主的丈夫撇下她走了。

虽然公主的日子依然热闹,但再热闹的人生,都有孤独的时候。

这时,18岁的家童董偃走进了长公主的视线。

董偃的妈妈是个卖珠子的小商贩,从13岁起,董偃就跟着妈妈出入长公主家。

一来二去,长公主就把这个唇红齿白,既伶俐又规矩,既聪明又老实的孩子,留在家里做了家童。侯爵去世之后,家童成了长公主事实上的老公。

董偃.jpg

长公主对这个小情夫万般宠爱,而且对这个小情夫格外大方,开出口子说:凡是董偃所要的,只要一天内不超过一百斤金子、一百万钱、一千匹帛,随便他,不必报我批准。

虽然在金钱上可以豪阔,但在心里,长公主还是不太踏实。

长公主打起皇上的主意。

她一连病了好几天。

亲手把自己扶上皇位,又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姑姑、前岳母病了,皇上能不来探望吗?

皇上看到穿着下人的粗布衣服、蓬头垢面地站在大门口亲自迎驾的长公主,心情大好,禁不住笑了起来。

几杯酒下肚,汉武帝开玩笑说,怎么不见“主人翁”啊?

长公主当然知道汉武帝金口里的“主人翁”是啥意思,赶忙趴下叩头,说姑姑丢人哪,做下了没脸的事情,你责罚我吧。

汉武帝笑得更欢了,说起来吧,起来吧。

长公主起身,赶紧跑到后面穿上新衣,戴上首饰,然后带着董偃出来,一起向皇上请安谢罪,给皇上敬酒。

从此以后,长公主和董偃这一对野鸳鸯,算是“合法化”了。

这一年,长公主60岁。

读史卿曰:长公主没有从政,但长公主一直生活在政治中。血统里带来的,皇宫里练出的政治敏感,使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聪慧机敏,机变灵活。有话语权,却又超脱于朝政之外,是最合适的斡旋者,长公主极致发挥自己的粘合优势,既弥补了灰暗裂缝,又实现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图源:来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