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54975|回复: 0

曹老师打学生,打出天大的祸事 ▍读史君

[复制链接]

曹老师打学生,打出天大的祸事 ▍读史君

发表于 2023-8-25 19:29:16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54975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史小翠 于 2023-8-25 19:42 编辑



题记:第一家庭的事,既是家事,更是国事。国君的姬妾,既是家人,更是不上朝的臣子。



矫枉总是过正,而且过犹不及。

仍以卫国美女为例。

卫国历史在第15任国君卫宣公制造的乱局中徘徊,太子伋,太子伋同父异母的弟弟子寿,都被他直接或间接地害死了。

如果说子寿多少还有点为自己的妈妈赎罪的话,那么太子伋这个大好青年,则是在权力的刀光剑影中白白送了性命。

太可怜了。

卫国的正人君子们想不通,忍不下,几经倒腾,让卫国的国君之位,最后回到太子伋同母弟的后人手中。

后来的卫献公,就是太子伋的侄孙辈。

人们由同情而偏爱太子伋这一支,对卫献公寄予厚望,也很想大有作为的卫献公,处理问题却常常不在点上,宠幸一个小妾,最后惹出大祸。


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说:“献公十三年(公元前前564年),公令师曹教宫妾鼓琴,妾不善,曹笞之。妾以幸恶曹于公,公亦笞曹三百。”

你说这个曹老师,国君不过是喜欢这个小美女,希望小美女会弹琴唱歌跳舞,然后时时叫她表演,这样他就多了一些接近这个小美女又不让其他姬妾吃醋的机会;或者,受宠的小美女心血来潮,喜欢上了弹琴,缠着卫献公把她送到国家顶尖音乐家曹老师那里镀镀金,哪里是真心爱音乐呢?

但曹老师哪知道献公和他宠妾的真实想法,这个靠本事吃饭的艺术家以为,认真教学是老师的天职,所以当这个在所有人面前都傲娇妖娆的美女,在曹老师面前摇摇摆摆地邀宠,弹一下歇两下,老师教“多来米”、她弹成“索拉西”,老师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学生对音乐还是一团糨糊的时候,曹老师再也忍不住了,摆起师道尊严那一套,把她打了三百板子,想以此警醒她好好学习。


曹老师不知道,他已经捅了马蜂窝。

挨了老师三百大板,小妾简直委屈死了。

她倚在老公怀里,梨花带雨,大诉衷肠,把个恪尽职守的曹老师,说成了残暴冷酷的恶魔。

献公说,嗯,宝贝不怕,不怕哦,有我呢。看寡人怎么给你出气……

然后,献公高声:来人哪,把老曹这个不知死活的东西给我狠狠地打,三百大板,一下都不能少!

板子起起落落,噼噼啪啪打在艺术家的身上。

痛还在其次,关键是那个彻心彻肺的羞辱感,恨不有个地缝让人钻进去。

这个视艺术为生命的男人,咬牙发誓:此仇不报,枉为男子。


本来不关心政治的曹老师,开始利用教学、演出的机会,仔细观察朝中风云。

宁惠子、孙文子两人,都是卫国的重臣。一天,卫献公传话给他们:早饭前进宫候命。

不让吃早饭就进宫,明摆着国君请饭啊。

两大臣心情超好。起个大早,仔细梳洗,穿上正装,然后,进宫等着召见。

但左等右等,中午都过了,一点动静都没有。

干等也不是个事啊。一打听,献公在园林里射雁呢。

难道国君忘了请饭这件事不成?还是国君临时有其他安排顾不上?或者,是国君要考验一下他们两个处事应变的能力?

猜不到,那就面见请示国君好了。

两个人急火火赶到园子里,传话求见。

献公倒是从林子里出来了,穿着猎装,扎撒个手,说,嗯,来啦。好像根本不曾对人发出过邀约似的,可把宁惠子和孙文子给气死了。


孙文子的儿子孙蒯,作为世家子弟,在宫里给献公当侍卫,学习历练从政的本领。小伙子跑个腿,站个班,侍奉国君吃个饭喝个酒啥的,忙的挺欢实。

老爹被献公羞辱的事,孙蒯也知道,心里一直挺别扭,年轻气盛不会装,或者不屑于装,做事的时候,难免甩个脸子。

献公看在眼里,既不批评,也不指正。使的差不多就是激怒那一套。

有天交代完工作,献公绷着脸,对音乐家老曹说,好长时间没听你唱歌了,唱一下那个《巧言》的最后一节吧。

《巧言》最后一节的歌词是:彼何人斯?居河之糜。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尰,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那是个什么人呀,居住在河边。没能力没本事,专门制造麻烦。浑身上下都是病,偏偏自称很有勇气。诡计那么多,可惜同伙没几个。

妙解音律的曹老师,哪首诗表达的什么微言大义,心里一清二楚。此时,他用国家第一男高音的歌喉,揉进自己对三百大板的刻骨仇恨,把个讽刺挖苦的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时此刻,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的,是孙文子的儿子孙蒯。


卫献公早就想收拾孙文子。

献公的做法是,激怒你,让你的思维处在混乱状态,言语行为必定出错,然后,因为你错了,所以趁机把你们姓孙的一锅端了。

卫献公想的好,但卫献公想错了。因为孙家父子本来就不是正常人,不能用正常的思维去揣度他。

孙文子虽是臣子,但其老祖也是卫康叔,正儿八经的金枝玉叶,寻常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是个专一弄权使横的主儿。

儿子孙蒯,在老爹的影响带动下,变本加厉,专一暴戾。

这样的一对父子,哪会按卫献公的逻辑出演啊。他们联合了几个铁杆哥们,把卫献公一顿胖揍,卫献公吓得屁滚尿流,一溜烟逃到了齐国。


卫国的政事,本来没曹老师什么事。

要不是卫献公的小妾在老公面前调三惑四,煽动卫献公把曹老师打一顿,而是虽然自己挨了打,但从大局出发,对卫献公说,都怪臣妾太笨,曹老师是恨铁不成钢,没有别的意思。给心高气傲的卫献公一个台阶下。或者,卫献公心大量大,安慰一下小妾,说曹老师打你是为你好,他看你有艺术家的天分,想让你成为卫国独一无二的女演奏家,不打不成才嘛,别人想挨这个打还没机会呢……然后,再找个机会,告诉曹老师,认真教学是好的,但是因材施教很重要,别总使用霹雳手段……

这样,当日后卫献公让曹老师演唱《巧言》的时候,熟知此歌深意的曹老师,说不定会演绎成另外一种样子,或者说,恕臣嗓子哑了,《巧言》的高音唱不上去……孙氏父子说不定会放过卫献公,起码,暴力打击的时间会推后。

谁说小人物不会搅起历史风云?

卫献公的小妾,就是个小人物搅起大风云的例子。

读史卿曰:所谓“臣妾”,先为臣,后为妾。首先是臣,然后才是妾。第一家庭的事,既是家事,更是国事。国君的姬妾,既是家人,更是不上朝的臣子。稍一疏忽,轻则害己,重则祸国。宠妾如宠臣。慎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