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必强
我从小爱读书,自认得字起,便崇拜写书的作家。每每见到喜欢的书,总是忍不住想买下来。可惜幼时家贫,即便心痒难耐,往往只能望书兴叹。
1989年,我鼓起勇气写了篇文章,投给一家报社,没想到竟真的发表了。
工作之后,整日忙碌,实在抽不出时间写作,只想专心做个好老师。从2016年起,我开始将这些感慨写成文字。起初只是自抒情感,后来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我一边写,一边学着编辑、发布,渐渐收获了许多朋友、同事和学生的支持与转发,也得到了一些报刊、杂志和网站的鼓励。
写着写着,几年下来,竟积累了许多篇乡土题材的文章。既然有了稿子,心里不免冒出个“非分之想”——出一本书,想让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6年前,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远去的年华》出版了。
常有人接过赠书,随手翻两页,连声道:“不错,不错。”可我知道,他其实一字未读。日后聊起书中内容,对方一脸茫然,我便明白,那书早已被束之高阁。
去年,我准备出版第二部散文集,书稿送到出版社,按照编辑要求改动了许多,并且还要经过三审,其间,编辑还提出诸多修改建议,之后,是漫长的等待。
一年后书终于出版了,米黄色封面上印着精美的《那山那水那乡愁》书名。如今我的书静静躺在书店一角,有时偶尔路过书店,我会悄悄望一眼,看它是否挪了位置,若从显眼处移到偏僻处,便知销量不佳;若彻底不见了,也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现在我已经不再执着于出版第三部书了,但是我依然写作,我只是学会了写作的快乐,文字在,快乐便在。至于书出不出、卖不卖、看不看,反倒成了次要的事,对出书的困惑一笑置之,就让它随风而去。
来源 :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