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正是出游好时节。不少人开始计划着“逃离”城市喧嚣、归隐田园。
如今,民宿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朋友”们也表示,喜欢看最美的风景、住最酷的民宿、听最动人的故事,乡间的粗茶淡饭比任何药方都养人。
银发经济快速发展,民宿行业也纷纷向个性化、特色化转型,准备迎接更多“银流量”。“爆改”民宿渐热,能否为养老生活开辟一片新天地?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寻解。
建一栋怀旧民宿 描绘95岁祖母的最美青春
国内某第三方机构报告显示,听民宿老板讲述独特经历和故事,是不少自由行游客钟爱民宿的一大原因。
在杭州,沿着京杭运河进入大兜路历史街区,不少民宿就沉浸其间。早些年,凭借民国风建筑设计,一间叫花驿的民宿在社交媒体上很出圈。遗憾的是,因为店主私人原因,这家店在不久前关门谢客了。
店主敏儿与记者讲起,这栋民宿的由来,是为了圆95岁祖母的梦,纪念一段跨世纪的爱情。敏儿祖母出生于大运河畔殷实人家,1937年夏天,16岁的祖母在酒会上与一位青年才俊相恋成婚,从此离开家乡。人生坎坷无常,历经纷乱战火、时事变故,祖母一直忘不掉家宅的模样。敏儿一手开办花驿,复刻祖母儿时的故居。民宿是江南大户人家格局,天井边上左右厢房对称排布,青砖铺砌的房间和老旧雕花石柱的阳台。公共空间被各色鲜花装饰,客房里采用中式花格窗、红色帷幔与白色纱帐,还有核桃木梳子、蓝花布拖鞋,都是敏儿煞费苦心从周边古村落里淘来的。
在这里,早餐也是老杭州的味道,白粥、煎蛋、小馒头,再来一碗最地道的杭州虾皮紫菜小馄饨。“想让游客体验到最纯朴的江南滋味。”敏儿说,如今她的微信上还会收到很多老顾客的留言,“都是希望我能‘重出江湖’。”
木屋、农家乐、老洋房 60岁以上预定客流增长五成
花驿的故事告一段落,但留下的“灵魂拷问”却值得深思:从“歇脚处”变“心归处”,“民宿+养老”真能成为50+人群的“诗和远方”吗?
据全球公寓民宿预订平台途家民宿的数据显示,2024年10月我国国庆出游高峰结束后,银发族的预订量显著提高,这其中,60岁以上用户预订木屋、农家乐、老洋房等高端特色房源的占比均比去年同期增长五成以上。
“公司银发板块出客人数以每年10%-20%的增量上升,中老年游客正提升淡季民宿入住率。”中国国旅(绍兴)国际旅行社项目负责人陈林涛注意到,银发族的旅居集中在三四月、夏末、春节后等非假期时段,前往广州、云南、三亚、北海等南方地区的人较多。出于对价格、气候环境、服务、交通的考量,民宿在中老年群体往往卖得更好。
北京市民云云与记者谈起,每年九月都会和姥姥前往郊区民宿避暑。“小院位于山脚下,老房子又高,即便是盛夏,室内也只有26摄氏度,是老人家最舒适的温度。”云云说,管家大姐会询问姥姥的口味,用心烹饪三餐。最重要的是,民宿的设计与姥姥小时候的四合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那里和其他旅客一起制作手偶,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
“新老年群体有更强社交需求,更加爱玩、敢玩。”陈林涛表示,60岁-65岁老人出游率高,且更看重文化内涵和情感互动,民宿往往能带来难忘体验。
民宿适老化“爆改” 子女探望可免费住宿
庞大的中老年客群,刺激民宿经济持续升温。越来越多民宿对配套设施进行适老化、个性化的升级与改造。
湖州安吉溪客院民宿主理人朱兴梁就在今年计划着“转型”,“民宿业竞争压力太大,我们正逐步增加中老年适玩的项目与服务,吸引这批客源来填补旅游淡季的空缺。”
朱兴梁将溪客院定义为“退休老人的理想栖居地”,内部配备防滑地板、紧急呼叫器、数字监护系统等设施,保障老人的安全;将闲置空地开辟成菜园和果园,定期组织下地插秧、采摘等活动。此外,入住老人不但享有价格折扣,子女探望还可以免费住宿。
细分赛道上,民宿老板们也深谙“极致体验”。有康养民宿提供中医药膳、开展养生功法课、中医健康诊疗咨询,老板亲自上阵教八段锦;有民宿打出“宠物友好”标签,允许老人带爱犬;有的把手工制茶、织布机、油纸伞等非遗项目搬进房间,让人重温旧梦……
“我们希望让民宿逐渐从简单的住宿场所,演变为一种充满活力的养老选择。”陈林涛表示,银发市场与民宿业的融合将会是大势所趋,以民宿为载体,融入养老服务元素,综合性为老年人提供短期居住、旅游体验与健康管理的“轻养老民宿”模式也会被更多人接受。
当银发族在民宿中感受到乐趣与关爱,“民宿+养老”能否成为银发族的“心之所向”?可期可待。
记者 赵培希
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