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289|回复: 0

48岁周轶君对话40位老人后,发现了关于“老去”的终极真相:把自己活成一道光,老了又何妨?

[复制链接]

48岁周轶君对话40位老人后,发现了关于“老去”的终极真相:把自己活成一道光,老了又何妨?

发表于 2025-3-25 18:50:15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289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和氏璧 于 2025-3-25 18:55 编辑




33.jpg

“我们总以为老去是向岁月低头,却忘了它也可以是向生命昂首。”——这是周轶君纪录片《学会老》首映式上的开场白。

人到中年最怕什么?

不是失业,不是离婚,而是某天突然发现:自己正在变成年轻时最讨厌的那种老人。

48岁的周轶君,因恐老而失眠时,

突然意识到一个残酷现实:

我们这一代中年人,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代"恐老症候群"。

我们健身、养生,却始终无法回答那个终极问题:

——当身体开始背叛灵魂,人生下半场还能否活得体面?

34.jpg

老年不是“退场”,而是心智的终极自由社会对“老”的想象,总带着悲情滤镜——衰弱、孤独、被遗忘。年轻人害怕衰老,中年人焦虑养老,仿佛人生后半程注定是一场溃败。周轶君也坦言,她曾以为"老去=被社会抛弃",直到她在养老社区看见——80岁的郑洞天开电影沙龙解析希区柯克,96岁的钮薇娜每周开宋词课讲苏轼,82岁的葛惟昆踢足球还能过人如梅西........这时她才发现:

白发不是人生终章,病痛不必然带来颓废,社交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当社会标签褪去,生存压力消散,人反而能回归最纯粹的自我——读书、踢球、写诗,不为名利,只因热爱。这种自由,恰恰是年轻时难以企及的“奢侈品”。

35.jpg

社会在“恐老”,他们在“重生”

1. 当“养老”变成“享老”

当社会给老人贴的标签总是“虚弱”“无用”“负担”。纪录片中的长者却在用行动,在养老社区里重新定义“老”:

  • 85岁的钱理群退休后写下500万字著作,比在职时更高产,直言“现在是我人生的最高峰”;
  • 82岁的葛惟昆每周踢两场足球,甚至撰写半导体论文,笑问:“我什么时候老过?”;
  • 78岁的冯家盛,经历3次癌症、7次手术,每天清晨放声高歌:“生命只是一瞬间,过好它,热爱它,享受它!
  • 经济学家朱玲的选择堪称教科书:拒绝"养儿防老",用商业保险锁定尊严。她说:"市场不会背叛契约,但情感会波动"。
  • 他们不是“被照顾者”,而是“创造者”。周轶君感慨:“原来老年生活的精彩程度,取决于你有多敢‘不认命’。”

2. 痛苦从未放过他们,但他们选择放过自己

衰老的残酷人人皆知:病痛、失能、至亲离别。但纪录片中的老人给出了另一种解题思路:

  • 89岁的金和增,女儿在马航370事件中失联后顿悟:“面对、继续、太阳照常升起”;
  • 86岁的郭莹。两度病危,仍然每天坚持游泳2000米:“不愉快的根源只有三种——用别人的错惩罚自己,用自己的错惩罚自己,用自己的错惩罚别人”;
  • 78岁的管可人,曾经的越剧演员,颈椎、胸椎、腰椎全动过手术,但偏要穿戏服跳舞——“人生只有一次,亏待自己才最不划算!”

苦难无法避免,但回应苦难的方式可以自己选择。正如周轶君所说:“他们不是没有痛苦,只是不让痛苦定义人生。”当我们凝视这些老人时,真正震撼的或许不是他们的成就,而是他们撕碎衰老的勇气。

这个时代最深刻的悖论在于:

年轻人困在35岁焦虑里内卷,中年人却试图用医美和保健品续费青春。

看看养老社区里那些蓬勃的生命:

当82岁教授在绿茵场过人如梅西,他突破的何止是防守球员?

更是整个社会对"老年=失能"的集体潜意识误区;

当96岁老人讲授宋词时眼中闪烁的光芒,照见的何止是苏轼的豪放?

这些银发逆袭者正在演绎着最硬核的存在主义

——不是岁月饶过了他们,而是他们拒绝饶过岁月。

真正的养老焦虑不仅要考虑钱包厚度,更要提升对生活的认知。

当48岁的周轶君在深夜失眠时,

她恐惧的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的集体困境?

我们用玻尿酸对抗皱纹,用体检报告安抚焦虑,却始终不敢直视那个终极命题:

当衰老不再是遥远的概念,

我们究竟要用怎样的姿态,完成这场向死而生的成人礼?

37.jpg

现在开始,把自己活成“未来想成为的老人”不禁要对中年人进行灵魂拷问:

你是在“熬资历”,还是在“攒故事”?

看着这些老人的生活,我们才明白:老年质量,取决于中年积累。

  • 你现在的兴趣爱好,会成为老年的精神支柱;
  • 你此刻的社交关系,将构成未来的支持网络;
  • 你今天的健康习惯,是30年后身体的本钱;
  • 你当下的养老规划,决定未来的生存尊严。

变老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未真正活过”就老了。

38.jpg

真正的衰老,从你认为自己不再被需要开始;

真正的年轻,从你相信未来仍需要自己开始。当48岁的周轶君走出养老社区时,她突然看清了真相:

我们恐惧的不是皱纹和白发,而是被困在"年轻崇拜"的牢笼里

或许真正的"学会老",是意识到:人生从60岁才开始进入自定义模式。就像82岁的葛惟昆在绿茵场上狂奔时喊的那句:"进球不分年龄!"毕竟,能定义"老年"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自己的选择!

也许,真正的养老焦虑,不是钱不够,而是心空了我们终将老去,但可以选择不“认命”


来源:公众号 遇见飞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