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发券冲劲十足
小小一张券,能否成为一根杠杆?记者发放调查问卷,在参与问卷的280名杭州市民中,有一半人抢过政府发放的消费券。
透过大数据来看,消费券在全国各地同样“冲劲”十足。10月,上海市商务委官宣,“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第一轮前二批消费券累计共发放133.9万张,资金撬动比达5.1。
“消费券像一根心理杠杆,撬动了人们因‘意外所得’产生的获得感。”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罗俊认为,消费券的使用时间限制,可以在短期内达到经济提振效果。
消费券还为宏观调控提供新的切入方向。去年冬季冰雪游热力十足,吉林省设立总额1000万元的冰雪交通补贴。“每个地区都有地域特色的经济生态圈,人们对消费品类的需求度也有所差异。”罗俊解释,消费券能切入不同场景和收入群体,方便地方政府结合地方产业特色、经济条件、消费者需求去因地制宜地开发消费政策导向,优化消费结构。
怎么让“券”力更持久?
“正确思路是要提高居民的使用率。”罗俊指出,想要拉动消费,关键要考虑这张券能不能让大多数人都用得上。大数据时代,各地完全可以根据本地产业和居民生活水平,探索“一城一策”,把更多的消费券用于服务领域。也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投放配比,对吃、住、游、购、娱等文旅业态进行分类带动。
“消费体验在上升,消费题材也亟待挖掘。”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金碧华指出,要想给予消费者新的刺激点,可以开发一批具有长效拉动能力的消费券产品。
眼光放长远,消费券还能“扬帆出海”。11月,韩国旅游发展局联合微信支付特别上线“自游Fun韩赏韩枫”专题,为旅客提供各类优惠和赏枫打卡攻略。
“大量境外游客是潜在的消费人群。”专家建议,不妨大力挖掘入境旅游带来的流量,推动境外购买中国服务和商品,用实实在在的优惠把更多境外游客“请进来”。
来源: 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