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起源于英国的临终关怀(hospice care),也被称为临终关怀或舒缓医疗,原意是“客栈”或“救济院”。1967年,英国女医生西西里 · 桑德斯博士在英国创办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安宁疗护机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这标志着现代安宁疗护事业的开端。安宁疗护的理念逐渐被世界各地所接受,成为一种普遍的医疗服务模式。
安宁疗护在欧美国家开展较早,已成为社会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有13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安宁疗护机构,20个国家和地区把安宁疗护纳入国民医疗保险体系。国外相关方面的经验能为我们的不断进步提供参考。
立法保障安宁疗护学科发展
美国是开展安宁疗护较早的国家,1963年耶鲁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沃德邀请西塞莉 · 桑德斯博士赴美教授安宁疗护知识。1974年,在康涅狄格州布兰福德镇建立了美国第一家安宁疗护院。美国1982年颁布实施《临终关怀医疗保险》,将临终关怀服务纳入医疗保险计划,该计划为有医疗保险的人员提供全程临终关怀服务。20世纪90年代初,安宁疗护服务在学术医疗中心内发展起来,安宁疗护团队也在美国医院迅速建立起来。
1995年,安宁疗护学科正式成立。据统计,1996年美国因癌症死亡的患者中,43.4%接受了安宁疗护;到1999年,美国有43个州将安宁疗护纳入医疗援助计划。目前,美国有相关机构及公司3650家,其中最大的一家是成立于1978年的VITAS,它是美国首批安宁疗护服务试点医院之一。如今,已有10003名专业照护人员,在美国的14个州和首都哥伦比亚特区为18076名患者提供照护;2005年,德国政府出台《临终关怀法》,主要规定医生对临终人员的状况认定、临终人员在清醒时的最后决定权等内容;2009年,法国通过了一项关于临终人员陪护补助金的法案。该法案规定,为使临终患者能体会到家庭温暖,政府向临终人员一位家属提供总共不超过3周、每天49欧元的补助金,以便家人能留在家中陪护患者。
澳大利亚提出《国家慢性病治疗策略》,建立健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照料系统,组建社区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支持。
提供身心照护服务
美国临终关怀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为临终人员提供情绪、心理和精神上的帮助;引导家属关怀照顾老年人,提供丧亲关怀和辅导。
英国临终关怀机构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是独立临终关怀医院,这类机构大多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出资设立的,设施完善,提供服务包括康复护理、医疗陪护、喘息服务以及丧亲抚慰等;第二种是普通医院或其他医疗保健机构的临终关怀病房,它在条件、设施等方面往往不及前者,但也能按照临终关怀服务宗旨,为老年人或临终人员提供身心照护;第三种是家庭临终关怀服务机构,一般以社区为基础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由家庭为老年人或临终人员提供主要日常照护。
构建专业服务人才培训体系
为了提高临终关怀服务人员专业素质,美国自1993年开始实行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制度。该制度规定,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人员须通过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内容涉及临终关怀护理的理论和实践。
英国审计署对临终关怀机构的评估内容特别包括医务人员培训,并将其作为评估此类机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定期接受专门技能培训是专业人员和注册护士的必修课,也是对员工进行正式资质考评的有效手段。
营造全社会良好氛围
英国把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定为“临终关怀与舒缓治疗日”,业内人士称这个纪念日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事件”。
英国居民经常收到一些有关临终关怀的公益材料和宣传手册,也会遇到当地临终关怀机构的一些志愿者散发宣传品。社区学校里经常出售带有临终关怀机构标记的文具或者纪念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如今,国际上已经有很多临终关怀国际组织及学术研究机构,如欧洲的临终关怀学会(EAPC),美国的姑息医疗和临终关怀学会(HCPA)。
世界卫生组织也倡导各国政府把临终关怀、舒缓医疗作为国家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世界上许多国家依托本国的医疗体制、卫生政策和文化传统在“临终关怀”和“缓和医疗”领域都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从最初的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病房、医院到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社区居家临终关怀服务提供,再到将“临终关怀”“缓和医疗”纳入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缓和医疗”在各国的互相借鉴和补充下得以全面发展和推广。
据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