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55848|回复: 0

宋代医疗的三大改革,证明了大宋王朝的实力

[复制链接]

宋代医疗的三大改革,证明了大宋王朝的实力

发表于 2023-8-23 01:00:50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55848 0 查看全部


11.jpg


关于医疗救助中国的历代都有不同的解决之道,南北朝时期就有“六疾馆”和“孤独园”,其主要就是赡养那些贫病者,北魏的“别坊”以及唐朝的“悲田养病坊”都是对解决百姓病痛的一些积极探索。


但是要说破解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做的最好的要数宋朝,可以说宋朝将医疗救助纳入了政府工作范畴,并将其推向了系统化和规范化,那么宋朝在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上到底做了那些事情呢?


一,医院的规范化


要说宋朝医院的建设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宋徽宗。


12.jpg


虽然这个人治国不怎么样,但是他即位以后对社会救助的重视程度堪称空前,崇宁元年徽宗下令“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在这里百姓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医疗救治。


针对安济坊里的病人,宋朝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完整规范的医治体系,例如这里的病人会“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说白了就是现在的隔离措施。


另外在这里的医生都要将病人的治疗情况记录在册,“安济坊医者人给手历,以书所治疗痊失”,说明了从宋朝开始就有了使用病历的习惯。


除了官办医院,也出现了一些私立医院,一些地方官员也根据情况设立病院,苏轼就曾在杭州“裒集羡缗,得两千贯”修建安乐坊,崇宁年间改为安济坊。


13.jpg


宋朝这些医院的兴起,无疑是一次重大进步,但是医院有了,从业人员又从哪里来呢?


二,医生的专业化


宋代之前医生处在一个极其低下的位置,“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从医之人在当时属于三教九流之中的中九流,但是要想真正解决百姓看病的问题,必然离不开好医生。


由于职业歧视,宋代之前几乎是没有医学教育,唐朝也仅仅是师徒相传,而宋朝政府为了提高行业的从业人数,设立太医局管理医学教育,而太医局隶属于国子监,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医科大学。


这所学校有着科学的医学分科,有方脉科(内科)、针科、疡科三个专业,并且在这里的学生要系统的学习医学知识,史载“医者之经,《素问》、《灵枢》是也”。


14.jpg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国家以文武医入官”,也就是说在医学院学习的学生还有社会上的医人可以通过考试被授予官职。这样的政治举措为那些久试科举不中的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促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投入到了医学队伍中来。


据说这些医生当时还经常组成医疗队送医下乡,太宗淳化年间,汴京出现瘟疫,宋廷派出医疗队“煮药给病者”,哲宗年间夏天由于酷暑,朝廷下令“差医官四人,遍诣临安府内外看诊”。


除此之外由于知识分子的加入提高了宋朝医学行业的水平,宋朝药物清典在唐朝的850种药物之上增加了133种,医学著作达到全新时期,就连苏轼、沈括均有个人收集的医方著述。


   15.jpg


医生有了但摆在宋朝政府面前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相距州县甚远,遇有疾病之人,本处无医药,往往损失者众”,为此宋廷又对药品做出了一番调控。



三,药品平民化


为了让百姓买得起药,用得起药,宋朝对城市平民进行医药救助,大力发展官办药房,当时的临安府就有五所药局,这些药局“四铺发药,应济军民,收本钱不取息”。


因为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这类药房的药物售价市价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当国家遇到流行病和发生疫情时,药局还会无偿散药给百姓。


这些药局除了售卖药品,还配置了坐堂医生,据记载“民有疾咸得赴局就医,切脉约药以归”,这些药局承担的职责和现代的诊所又异曲同工之妙。


16.jpg


不可否认的是,宋朝政府的医疗体系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药品由于官吏舞弊,导致药材质量下降,居养所搞面子工程铺张浪费,北宋的理学家就痛斥居养、安济“厉良民而养游手”等问题。



但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宋朝政府对于医疗机构的构建,医务人员的培养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这也更加说明了解决百姓看病难是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参考资料:徐松《宋会要辑稿 · 食货志》,《民生为重_宋代城市的官方医疗救助》陈国灿




来源:朝文社社长

作者:王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