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27030|回复: 0

民间教育的始祖,原来是圣人的母亲!▍读史君

[复制链接]

民间教育的始祖,原来是圣人的母亲!▍读史君

发表于 2023-10-17 19:36:55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27030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史小翠 于 2023-10-17 19:59 编辑



母亲的才能,影响着儿子的潜质,往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母亲是人间至宝。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人物灿若星辰。

在灿烂的人物星河中,我们可以不知道张三李四,但肯定也必须知道一个人,那就是孔子。

孔子生活的73年间,他的人生节拍是这样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个人生节拍,是他自己人生步履的总结。五十岁之前的孔子,主要是学习和实践各种知识,穿梭于各国之间,观察思考,奔走游说,贩卖自己治国理政的学说。五十岁之后,声望如炬,光照日月,回到生养自己的鲁国,被国君聘为大司寇,执掌一国政治大权。

几十年的积累,终于可以喷发,按照理想的模式,进行富国强兵的实践,但奈何时运不济,掌权没几天,就被罢了官。

失落的孔子,只好徒叹奈何,徒叹奈何呀。

无可奈何的孔子,开始在自家的大院子里支起讲台,把跟随自己游学的弟子们集中起来,给他们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课。

以后20年的岁月,孔子就在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中忙碌而悠游地度过。也正是这一段相对平静的岁月,使其师徒有时间坐下来进一步捋清思路,为《论语》的问世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浇了一次透水,编纂出了润泽中国思想文化两千多年的《易经》、《诗经》、《尚书》、《春秋》、《礼记》等经典,成就了孔子本人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尊崇的万世师表。

圣人已是如此,圣母又该如何呢?

44.jpg
图源:来自网络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前,此前孔家已经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虽说有儿子,但这个儿子的脚有点跛,老爸叔梁纥有点不甘心,日思夜想有个身体健康的儿子继承孔家香火,于是年近七十的他就娶了十七八岁的颜氏为妻。

为了早日生子,两个人很浪漫地到一个山丘上向神明祈祷,然后做爱,结下爱情之果孔子。这就是人们从古说到今,说孔子是私生子,因为生在山丘上,所以给宝贝儿子起名孔丘的来历,云云。

其实,孔子既不是私生子,也不是生在山丘上,只不过是这对浪漫的老夫少妻玩性大了些,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吐槽的机会而已。


关于孔母颜氏,是颜氏家族的三小姐,名叫颜征在。当叔梁纥前去求亲的时候,老颜一家觉得他的年纪未免忒大了些,可老孔家是贵族,又不便拒绝,于是颜爸爸就关起门来,问三个待字闺中的女儿:你们谁愿嫁给这个白胡子老头儿?

老大老二明确表示:不愿意。

老三呢,当然也不喜欢,但又觉得这人年纪虽老,可是身躯伟岸,相貌堂堂,加之家世很好,是贵族的后裔(其祖先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所以这个十七岁的小姑娘就对饱读诗书的爸爸说,既然姐姐们都不愿意,那我只好嫁给他了。

就这样,这块诗书之家的碧玉,成了孔子的母亲。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一命归西。

47.jpg
图源:来自网络


虽然孔家人不少,但估计待见孔丘母子的不多。

没了叔梁纥这个依靠,孔丘母子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举目无亲的颜征在只好带着儿子离开这里,来到国都曲阜附近的阙里居住。

父亲是饱学之士,女儿当然不可能目不识丁。颜征在不仅粗通文墨,而且颇有心计,她把娘家的书搬到自己家里,想把儿子教导成一个了不起的人。

教导儿子固然重要,但生存更加重要。

娘儿俩吃什么呢?颜征在很有商业头脑。她郑重其事地挂起一个招生广告,把附近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就在自家不宽敞的房子里,办起一个私塾学堂。

教读书识字之外,颜老师还教孩子们怎样行礼,学累了,就领着孩子们弹琴唱歌。学费嘛,可多可少,量力而出即可。如果谁家实在没钱,拿点小米干柴也行。

45.jpg
图源:来自网络


妈妈开了学堂,孔子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到六岁,就开始在学堂里蹭课了。

守着一个既严肃认真又循循善诱的老师,孔子当然比一般孩子学得快,懂得多。等他稍大一些的时候,妈妈把他送到政府开办的正规学校,进行更广泛更严格的学习。

当时的官学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进去,孔子家族虽说是贵族后裔,但毕竟已经没落,颜氏家族则和国君多少有点沾亲带故的关系,所以孔子就以贵族子弟的身份,进了官学。

因为是国君的亲戚,所以孔子的第一个儿子出生时,鲁昭公亲自赐予鲤鱼,孩子也由此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周游列国时,也得到颜姓家族的不少帮助。可以说,孔子人生重要时刻的贵人,都与母亲有关。

46.jpg
图源:来自网络


母亲用血汗哺育孔子,用智慧教导孔子,母亲是孔子的生命之光,孔子是母亲的希望之光。

或许是呕心沥血的母亲实在太累了,孔子17岁的时候,三十多岁的母亲,就油尽灯枯,撒手人寰,到另一个世界找孔爸爸去了。

孔子是中国人的至圣先师,紧随其后的孟子,被人称为亚圣。亚圣母亲的教子故事,如“孟母择邻”、“三断机杼”等,早已成为教子典范,在庙堂和坊间世代流传,而孔子的母亲,则没有留下多少教子的案例。

其实,作为艰难拉扯儿子长大的年轻寡妇,和孟妈妈相比,颜妈妈的教子之路可能更坎坷,更艰难,更生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孔子的教育禀赋,无不来自教育家的母亲,孔子的教育成果无不是颜妈妈的教育成果,孔子的多才多艺,无不是颜妈妈德智体美劳的直接传承。

在没有土地,或者有土地而无力耕种的情况下,这位年轻的寡妇,聪明地选择了授徒取利之道,不仅保住了贵族后裔的体面,挣得了母子的衣食,还让儿子早早地学得了知识,受到了教育。莫说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就是在当下,又有多少母亲可以做到呢?


孔子是不幸的,幼童时期就失去了父亲。

孔子是幸运的,有一位睿智坚强的母亲。

没有人知道为了养育儿子,这位年轻的母亲流了多少泪。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里,这位年轻的母亲一定吃了很多苦。

这位坚强的母亲,没有留下关于教子的只言片语,但却把教育的基因深深地种在了儿子身上,使其成为中国最早、最大、最成功的教育家。

有谁能够否认,孔子的教育才能,不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吗?

又有谁会否认,孔子的母亲,是比孔子更早更伟大更成功的教育家呢?

读史卿曰:母亲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母亲是人间至宝,是孩子走入世界的第一座桥梁。母亲的才能,影响着儿子的潜质,往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感谢孔子,感谢孔妈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