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3002|回复: 0

女子遭无视后追讨礼金,媒体:第一个做这类行为的人,我们或许可以记住

[复制链接]

女子遭无视后追讨礼金,媒体:第一个做这类行为的人,我们或许可以记住

发表于 2024-1-26 19:18:24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3002 0 查看全部

这一次,爽文照进了现实。


据媒体报道,近日,一名网友因发出婚宴邀请后,对方没有主动还礼,当事人为此找出当时转账的截图,并成功要回了500元礼金。


当事人表示,聊天对话的是自己的研究生同学,在2017年对方结婚的时候,自己随了500元份子钱,近期自己结婚邀请了这位同学参加婚礼,对方表示正在孕期,不方便出席,但是也并没有主动还礼,还选择沉默无应答,一气之下,遂作出上述举动。


这样一则完全基于个体的遭遇,按说其内里并无多少新闻价值,但这条消息却很快登上多个平台热搜榜,并问鼎榜首。在相关评论区,支持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但“干了我一直不敢干的”的爽文观后感以压倒性的胜利占据了平台评论区的主流。


互赠红包本是一种助兴的仪式感,虽然双方平等互换后并不会为对方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但由于赠与行为本身的祝福性底色,互换之后,虽然数额没有增长,但礼金却多出了情绪附加值,因此,呼吁完全取消礼金互赠其实也大可不必。不过,仪式感的存立在于服务于人,如果改由仪式感主导人的情感与言行,这就不再是仪式感,而是一种基于“伪礼教文化”的绑架与禁锢。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礼貌、礼仪,却唯独不需要被扭曲了的礼教。


“干了我一直不敢干的事”背后之所以凝结如此巨大的共鸣,其根源在于个人感受,在伪礼教面前完全的弱势地位。其实,这并非来自某股力量强行赋予的,而是基于一些人性中的怯弱和从众,让每个人都人为地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牢笼。随着年纪的叠加,人情社会的纵深不断推进,要顾及的越来越多,被加码的也越来越多,从而陷入一种循环往复的内耗之中。在集体无意识中,人们一边在内心谴责,一边又以实际行动在捍卫这座牢笼,从而架空和掩盖了真实的集体情绪。


也有网友在评论区揶揄这位勇讨礼金的网友,认为其没礼貌、没格局。其实,追求温良恭俭让并不必然意味着无底线地割舍自身利益,礼仪应该是基于自己内心的追求,而非取悦他人的工具。


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该以祭出个人体感与利益为代价,一个动辄鼓吹要求牺牲个人利益的仪式感,只能是人情的虚假繁荣,不是人与人之间该追求的良性情感。


近段时间以来,“年轻人整顿职场”“XX后整顿交际圈”等不时成为舆论场爆款话题,也有不少年长者对此表示担忧。其实,年轻人对传统秩序和观念的反叛,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代际话语权的解构。这种解构不是礼崩乐坏的开始,恰恰是回归真实自我的本源。从这点上讲,只有忠于自己,才能捍卫真正的集体利益。因此,我们的社会需要对敢于在惯常之事发出争鸣的年轻人予以更多包容和理解,即便他们的言行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


第一个默默接受拒还礼金的人,已经无从考证;但第一个高调拒绝这类行为的人,我们或许可以记住。


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来源:新黄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