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35973|回复: 0

盛世医疗:立医馆、派医生、发药物、拨款子,不治已病治未病

[复制链接]

盛世医疗:立医馆、派医生、发药物、拨款子,不治已病治未病

发表于 2023-8-28 20:21:48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35973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光明正大 于 2023-8-28 20:26 编辑


引言:


宋朝海晏河清,民殷国富,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被西方历史学家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


两宋社会不仅各项政治和经济制度发展完善,医疗卫生事业也堪称历朝历代的典范。


宋朝地方设置有安济坊、养济院、安乐庐等医疗机构,还有大量地方药局。


针对各类常见的瘟疫和流行病,官府会定期到民间派医问诊、发放药品、拨款赈济,有效保障了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对于地方社会的稳定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22.jpg



  • 宋代地方的医疗机构:安济坊、病坊、安乐坊



两宋时期各类扶危济困的医疗机构,主要包括官府设立和士大夫设立两大类。政府设立的有安济坊、养济院以及各大药房,士大夫设立的有病坊、安乐坊、安乐庐等。


(一)官营医疗机构的代表:安济坊


宋徽宗崇宁初年,把京师开封最大的官方医疗机构将理院更名为安济坊,作为全国医疗体系最正规、医疗手段最先进的公立医院。


宋徽宗在诏书中这样写道:京师是大宋的根本之地、王化所在,不管隆寒盛暑,生病了都可以去将理院就医问诊。


但普天之下孤苦贫穷的老百姓却远离都城,无法享受良好的福利保障待遇,朕每念及此,都心生怜悯。


如今将其更名为安济坊,就是希望各州府能效仿京师,在地方广泛建立医疗机构,以造福苍生万民。


在宋徽宗发出的最高指示下,北宋凡居民户籍上千的大中型城市,都陆陆续续配套起完备的大型医疗机构,而且大门外均悬挂着“安济坊”的牌子。


只要是一周之内患病卧床孤苦无依之人,都可以送入安济坊医治,有钱的自己支付医疗费,没钱的则由国家补贴免费治疗。


北宋政府每年都会往安济坊输送大量的医药物资和医疗经费,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大部分是出家的僧人,但在安济坊内,他们仍要受到严格的监督和约束,相应的奖惩措施可是一点都不马虎。


据记载,安济坊的医师人手一本病历,凡是经自己之手医治的患者,不管最终治愈与否,都要将医治方法、所开药方、病人状况等详加记录,每年岁末时要接受朝廷考核。


23.jpg


如有医德失检甚至徇私枉法的人,一律交由御史台纠察弹劾。如果一名医护人员在三年内治愈了超过一千个人,就会得到一领紫衣、一道祠部牒作为奖励。但如果有人为了贪功,找没病的人滥竽充数,反会遭到一百杖责。


(二)民营医疗机构的代表:病坊、安乐坊


病坊是宋朝设立最早的地方医疗机构,由北宋名士赵抃于公元1076年首创。《康济录》记载,当时赵抃任越州知府,吴越大地突然遭遇百年不遇的饥荒瘟疫,户籍竟然骤减过半。


为了普渡苍生,赵抃力挽狂澜,四方拜求江湖名医,以高薪聘请他们成立了一个专门救助老百姓的医疗机构“病坊”。


24.jpg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曾记录这段历史。根据他的记载,越州境内所有因饥荒、瘟疫而失去劳动能力、无家可归的人,都可免费进入病坊就医暂住。


赵抃还为病坊专门配备了两名僧人,嘱咐他们要对老百姓视如己出,令鳏寡孤独者都能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对于北宋越州一带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北宋士大夫忧国忧民,心存天下,他们通过应试科举平步青云之后,没有忘记生养自己的国家人民,好善乐施多方救济,是两宋社会的一股清流。


鲜为人知的是,北宋著名词人苏东坡不仅文章写得好,在公共医疗领域同样颇有建树。


25.jpg


宋哲宗元祐四年,苏东坡任杭州知府,上任期间同样是瘟疫横行、饿殍遍地。更为严重的是,杭州作为水路交汇、四通八达的经济性大都市,每天进进出出的来往人口众多,如果不能及时治理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苏东坡临危受命创立安乐坊,对无家可归之人布施粥米、散发药物,拯救了一方黎民百姓。


二、两宋的医疗救治政策:瘟疫、小疾双管齐下


宋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中央和地方医疗机构的完备,朝廷还出台了一系列救治政策。人食五谷杂粮,岂有不病之理,但不论是普通小病,还是百年一遇的特大瘟疫,完善的国家医疗体系就像一道防护罩,庇护着千千万万的宋代老百姓


26.jpg

  (一)流行瘟疫的救治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和医疗水平低下,每逢大规模瘟疫袭来,整个国家都会如临大敌,因为瘟疫的破坏力一点都不比战争来得小,灾年死亡的人数往往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而朝廷为了缓解瘟疫之年的国家损失,稳定社会的稳定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手段进行积极地控制和治疗。


首先,官府会派遣医术高明的医生到民间诊治。淳化三年五月,北宋暴发疫情,宋太宗下令在太医局中甄选良医十名,每人给予五万钱辛苦费,分别派遣到京师各要害之处听取市民建言,视患者病情轻重,或施以汤药,或坐诊看病,有效遏制了疫情在京城中的弥漫。


27.jpg


其次,官府会向瘟疫的重灾地区散发药品。宋仁宗致和元年初,开封城大疫,当时的偏方认为犀牛角可以预防疫情感染,内寺李舜卿就向仁宗进献两只珍稀的犀牛角,其中一只还是价值连城的“通天犀”。


但仁宗却心系百姓,他说:目下京师人人自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身为天子,如不能救黎民于水火,就算能够独善其身又有何意义?以民为本、民贵君轻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我岂能“贵异物而贱百姓”呢?遂命人将通天犀打碎,磨成粉末送往民间医疗机构。


第三,对于受疫情影响严重、困顿不堪的家庭,政府还会拨款赈济。大观二年瘟疫严重,宋徽宗从国库拿出一万赈灾款交付开封府,专门用来救济特困民众。特别是患病去世,无钱安葬的家庭,其亲属大人给二贯钱,小孩给一贯钱。


对于安济坊、病坊等各类医疗机构,朝廷也会额外拨款。首席医官的日薪高达五百文钱,负责管理的僧人每日也可支付三百文食钱。两宋时期国家对于公共医疗卫生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二)普通疾病的救治


普通疾病较之瘟疫,并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但对于统治者来说同样不容轻视。由于封建社会老百姓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信息面狭窄,常常轻信江湖术士所谓的偏方,没病都能吃出病来,白白增加国家在公共医疗卫生方面的负担。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朝廷会直接向患者提供药品、医书和药方。


28.jpg


绍兴二十六年夏初,乍逢三伏疫障丛生,民间百姓多患热病,医生人手不够用了。天子下诏说,百姓大都迷信服用热药和消风散的偏方,这种误解害人不浅。


要求各地医官在城门要道口张贴榜文,号召患者认准小柴胡汤为宜。各地民众得知之后纷纷效仿,果然很快就治愈了。


提起宋代,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有钱”了,所以对于一些患者人数较多、但病情并不严重的疾病,政府会直接提供资金,帮助地方百姓购买甚至制造药品。


嘉祐二年,韩琦向朝廷上书,请求往并、益、庆、渭四州赐钱二十万,用于医疗领域。天子欣然从之,另拨十万钱交付余州军监,并委派高明太医拟定药方,令各州官府按时放药。各级官员不得私相授受、私自藏匿,更不得出售药品、中饱私囊。


29.jpg


三、两宋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里面有一句名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其中的前半句不言自明,就是说治病救人最重要的,在于第一步的预防。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不论是医疗手段还是社会医疗保障制度,都处在方兴未艾的时期,即便是以经济发达著称的两宋王朝,说到底也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如果没有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的宏观调控,老百姓在疾病瘟疫面前可以说岌岌可危。


宋朝时,随着以东京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为代表的经济型大城市纷纷涌现,宋朝百姓中间催生出一批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市民阶级。


他们以救国救民为己任,配合两宋朝廷,共同致力于社会的公共卫生管理,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医疗卫生制度。这个结果既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也符合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30.jpg


宋朝的医疗卫生事业开后代之先河,此后的历代封建社会,统治者无不对公共医疗卫生提高了重视。


元承宋制,继承了设立医馆药局、布施药品物资等惠民措施。如1299年于江西吉安府成立的惠民药局,运转了一个多世纪,对地方公众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有明一代,学术一脉的医家圣手数量大增,如李时珍、薛己、张景岳、吴又可等,都是通过起死回生的精湛医术名扬天下的。


其中的李时珍历经27载,游遍两广两湖名山大川,将民间医方汇编成192万字的药学专著《本草纲目》,更是被后世尊为“药圣”。各类弃文从医的世医、儒医层出不穷,尤以江浙两省居多。至今,江南地区仍是中国医学文化的重心。


32.jpg



结语:


妙手回春,普度众生。两宋年间的地方医疗机构,不论官营还是民营,都在医治疾病、解除病患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宋代朝廷尤其注意大型瘟疫和普通小疾救治的有效结合,采取设立医馆、派遣医生、发放药物、拨款赈济等手段进行医疗卫生管理。


尽管某些医疗机构具有临时性,古代医师的医术手段也不是很高,但总体上看,这一系列公共措施,对于维护两宋社会的繁荣稳定,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还是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参考:


1、《曾巩集》


2、《康济录》


3、《宋会要辑稿》




浩舞默画



原题:宋代的医疗制度与公共卫生管理是怎样的,漫谈“不治已病治未病”

内容来自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