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747|回复: 0

聊聊失眠那些事

[复制链接]

聊聊失眠那些事

发表于 2024-4-12 23:47:53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747 0 查看全部

     日前,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显示,我国居民整体睡眠质量欠佳,平均在零点后入睡,夜间睡眠时长普遍偏短,平均睡眠时长6.75小时,平均清醒次数1.4次。

  为什么睡眠时间缩短了

  现代人睡眠时间越来越少,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环境因素 人体通过光线对内在生物钟进行调控,保持自己昼夜节律和自然界24小时的明暗周期节律一致。随着现代化工业发展,人工照明大大延迟了夜间作息时间,改变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作息规律。

  心理因素 现代人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压力容易带来焦虑,肝阳上亢、过度思虑、心神不宁等皆可增加对睡眠内源性唤醒的刺激,引起失眠。

  时间因素 倒班工作、轮班工作、跨时差飞行以及各种原因的熬夜不睡,包括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都会引起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

  生理因素 进食可以通过神经肽Y调节内源性生物钟。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寐不安”。睡前饥饿或过饱,或有抽烟、喝咖啡、喝茶等行为,以及在过度疲劳、过度兴奋、日间休息过多等状态下均易失眠。

  长期失眠对健康不利

  在不同的生命周期,睡眠不足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充足的睡眠对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健全,以及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于成年人,睡眠不足会显著影响其体力和脑力的恢复,进而影响工作状态和情绪状态;对于老年人,睡眠不足会影响其脑内代谢废物的排出,加重衰老,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短期、偶尔的睡眠不足,可以通过后续的补偿睡眠恢复各项生理功能,但慢性、长期的睡眠不足影响非常大。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证实,长期睡眠不足会显著增加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发生。

  治疗失眠的难点在哪里

  虽然不少人都存在睡眠问题亟待医疗帮助,但目前临床上治疗失眠依旧存在不少难题。

  意识不足错失良机 大部分人不重视偶尔的失眠或睡眠不足,寄希望于自己战胜失眠,而不是寻求专业诊疗,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要知道,寄希望于自己战胜失眠往往是导致失眠慢性化的心理机制。失眠刚发生时即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称为短期失眠,此时是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最佳干预时期,可以防止其转变为慢性失眠;而错过这一时期,常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药物来治疗。

  用药随意依从性差 很多人睡不好觉,便自行服用安眠药,对药物治疗很是随意,没有规范治疗的习惯,用药依从性差。安眠药推荐按需服药,但很多患者服药随心所欲,如半夜睡不着自行加量服药、安眠药和酒精同服等,从而导致晨起困难、头晕乏力,一整天没有精气神。还有一部分患者,一旦发现药物治疗失效,就立即停药,骤然停药又易引发整夜不睡、甚至精神崩溃等药物戒断不良反应。

  选择错误的助眠方法 不少人会选择错误的助眠方法,比如晚上喝酒。酒精可以促进入睡,但带来的麻烦也很多。首先,酒精会直接伤害神经,长期饮酒不仅对肝脏不好,还可能诱发酒精性脑病。其次,酒精助眠有剂量依赖性,睡到后半夜,体内酒精浓度下降,会引起易醒、早醒等问题,而在临床上酒精依赖性失眠的治疗更为困难。

  专业治疗普及率不高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目前在国内普及率并不高,实施的依从性较差。目前,线下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医生少,收费高;通常需要连续6周、每周抽出半天时间进行治疗,对患者来说较难坚持;还有不少线上远程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软件,但治疗缺乏个体化、针对性,也没有情感联系,患者很难坚持。

  一旦发生失眠,应尽快调整作息,如持续2周至3周仍无法缓解,需要及时到医院的睡眠中心,接受专科医生的诊断、评估与治疗。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既不要恐惧睡眠,担心失眠带来的种种身体不适,也不要将睡眠当作敌人,认为“我一定要控制睡眠”,适度关注睡眠,切忌过度焦虑。

  (作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吴惠涓)

  来源:文汇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