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697|回复: 0

老年大学里的青年教师

[复制链接]

老年大学里的青年教师

发表于 2024-2-27 19:10:28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697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寸草心 于 2024-2-27 19:11 编辑


春雪初霁,79岁的山东济南市民刘金柱天不亮就爬到千佛山山顶,用新学会的拍摄技巧记录雪景。“我会用手机专业程序拍摄了!”他眼中有种“跟上时代步伐”的自信,把手从手套里抽出来,用李正老师教的方法迅速剪辑,迫不及待地把视频发给了远方的亲人。

  对青年人来说,这是一个动动手指头的事情,简单,不值一提。但对于他们年迈的父母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多老年人眼中,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网络生活的各个端口设置了关卡,似乎要把自己隔离在旧时光里。

  济南老年人大学综合系智能应用专业的青年教师李正早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原本是想教老年人掌握一项特长的。”他告诉记者,但在深入交往中,他体会到老年人心灵深处更迫切的愿望。他决定修改预设的教案,把智能设备技术课程第一课的目标,定为“重拾自信”,在学习特长之前,先与现代网络生活接轨。

  这是老年大学中一位青年教师与老人的交往故事。老年大学在全国兴起后,很多年轻人走上这一方讲台,开启了青年教师和老年学生携手共探人生梦想的旅途。这群青年人努力让“老小孩儿们”在夕阳美景中活成了他们想成为的样子,他们共同演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剧本。

舞蹈课上,胡静娜(左三)在指导老年学员。受访者供图

李正(左)在给学员们讲授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受访者供图

学习用英语进行飞机点餐时,田美荣(右)与学员进行情景模拟对话。受访者供图

  帮助老年人重拾年少时的梦

  赤峰市艺术剧院(赤峰市乌兰牧骑)舞蹈演员胡静娜3年多前接到了赤峰市老年大学的工作邀请,那时她有些犹豫。

  “老人,该怎么教?”没有经验,她不知如何起步。

  很多老年大学的教师面对第一课,都多少有些忐忑。青少年学生去上学,情况大都一致,教学目标统一。但老年人不一样,健康状况不一,生活境遇迥异,唯一相同的,是走进校园时已日渐衰老的身体、日渐退化的记忆力。教老年人,恐怕得用另一套方法。

  第一天走进教室时,民族舞老师胡静娜惊呆了。

  “老年学生们穿着清一色的练功服,站得整整齐齐,个个精神抖擞!”胡静娜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这难忘的第一课。每个老年学生都带着笔记本学舞蹈,认真记重点,有的学生全程录像,方便在家时温习。这位舞蹈老师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学习场景,也是第一次体会到,自己上课的任何一句话都如此重要。

  胡静娜用心探索适合老年人学习的方法,迅速优化教案,使之符合老年人的记忆力和视力水平。胡静娜付出更多耐心,每次教完前排学生,又到中间和后排分别再做演示。“一个简单动作,也得教七八遍。”但她乐此不疲,因为来老年大学练舞的学生,完全没有功利心,唯有“结结实实的热爱”,这令人动容。

  很多老年大学的教师告诉记者,老人对一项特长的追求,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胡静娜的班上,80岁的郭雅彬腿脚不好,但学习风雨无阻。她告诉胡老师,晚上在被窝里都在想动作,想不起来了就赶紧爬起来,对着镜子跳两遍,跳对了,才安心睡觉。

  “因为历史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年少时没有机会学习,所以今天争分夺秒地学。”胡静娜有太多次看到这样的场景——生命在逐渐逝去,人却纯粹地执着地走在学习的路上。也由此,她更加珍惜与学生相处的时光,希望帮助老年人重拾少年梦想。

  同事们也和她一样,有时看着学生在休息时间仍在认真训练的样子,不禁泪目,又浑身充满力量。

  他们是年纪大了,可谁又能说他们老?

  福建老年大学的声乐教师俞富英亲切地把老年学生唤为“孩子们”。课堂上,每当她说“孩子们,来看这边”,老人们就会发出爽朗的笑声。

  “学生不认为自己老了,他们都用年轻的心态积极看待生活。”俞富英回忆,有位吴爷爷课后分享感悟时说:“我们都要在心中把自己的实际年龄减去五十岁。我七十岁,把自己看成二十岁!”

  拒绝老气横秋,追求活泼有趣,老年学生把这种态度称作“晚年维生素”。于是,俞富英也“打心里把老人们当作孩子”,她带着老人们又唱又跳,一同感受声乐的魅力。

  “不把老年人当作弱势群体看待,不用‘照顾老人’的态度去对待老人,而是把他们当作我们自己的伙伴。”这是不少老年大学教师的心得体会。

  闲暇时,俞富英带着大家欣赏电影《触不可及》,老人们与电影桥段产生强烈的共鸣。电影中,坐轮椅的主人公在面试保姆时,对悉心照顾他的应试者并不满意,他最终选择的保姆,是那个不把他当照顾对象、推着轮椅带他满世界“撒野”的人。

  “没有人希望被区别对待。在老年大学,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俞富英说。

  胡静娜也有同感,她眼中,老年学生从来不是“需要帮助的那群人”,她更愿意把授课定义为年轻人和老年人共同探索艺术的一种方式。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比如老年人学舞蹈,动作可能会慢些,但是对舞蹈意境有自己的独到理解。”胡静娜说,在学习舞蹈《风筝误》时,老人们有的穿上旗袍,有的拿上小扇子,用自己的创意来展现舞蹈语言,在原舞蹈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艺术改编,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性。

  “他们是年纪大了,可谁又能说他们老?”胡静娜感慨。

  老人们有价值感,我就有成就感

  一面是交往中把老人当作青年人看待,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一面是私下里对老人细致了解、因材施教。翻开李正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平时与学生交流时掌握的基本情况:有的是子女长期在外地的空巢老人,有的是退休后心情落差大的老干部,有的是身患疾病想在最后时间学点东西的老人……

  “如果说少年学生的人生近乎一张白纸,我们可以统一地教授,那么老年人的则已写满了字,因材施教是‘刚需’。”李正告诉记者,虽然如今市面上有不少面向老年人学习的教材,但在真正的实践中,老师们还得依靠自己的观察,摸索出适合学生个人情况的教学办法。

  他的一位学生,因子女长期不在家,自己连网络支付都不会用。李正便带着他逛超市。“网络支付嘛,挺难的,好多人都不会!”他轻松地告诉老人,“用现金支付首先要掏出钱包,对应到手机上就是要点击应用里的‘钱包’图标;拿出现金对应的就是输入金额,点击支付……”他既照顾着老人的自尊心,也尽力用容易记忆的办法指导老人。

  他的付出常常得到意外的收获。70多岁的郭奶奶一直是信息技术班上的“优等生”。在社区当志愿者时,她把学习到的知识传授给其他老人,李正老师编的“顺口溜”被很多社区老人口口相传。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逐年增加,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老年大学体量有限的矛盾将普遍存在。“学生现在也成了老师,让老人找到自己更多的价值,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李正说。

  去年生日,俞富英没有告诉学员,但全班的老人为她献上了一首歌。在老年大学任教9年,她和这群老年学生亦师亦友。“你们可能理解不了我为什么感动。”她告诉记者,她都想不出,老年学生们为了唱好这首歌,得排练多少遍。“这是怎样的情谊啊!”她说,老年大学,学生如家人,课堂如家庭。她和同事们将继续“迎着夕阳的光芒,播撒健康的种子,萌发快乐的春芽,托起人们心中永不西沉的太阳”。

  记者采访当天,恰逢一场演出。老年学生们带着五颜六色的演出服和道具,带着年轻态的欢声笑语上车。而俞富英把感冒药、晕车药和速效救心丸,习惯性地塞进了包里。


  (本期选题支持:任欢)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殷泽昊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昱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